zhōnghuá

中华


拼音zhōng huá
注音ㄓㄨㄥ ㄏㄨㄚˊ

繁体中華
词性名词

中华

词语解释

中华[ zhōng huá ]

⒈  古代华夏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,以其在四方之中,因称之为中华,是汉族最初兴起的地方,后各朝疆土渐广,凡所统辖,皆称中华,后也借指中国。

振兴中华。

China;

⒉  指中原。

⒊  古时对华夏族、汉族的称谓。

引证解释

⒈  古代华夏族多建都于 黄河 南北,以其在四方之中,因称之为 中华。后各朝疆土渐广,凡所统辖,皆称中华,亦称 中国。

晋 桓温 《请还都洛阳疏》:“自强 胡 陵暴,中华荡覆,狼狈失据。”
《敦煌曲子词·献忠心》:“见中华好,与 舜 日同,垂衣理,菊花浓。”
梁启超 《爱国歌》之一:“泱泱哉,我 中华,最大洲中最大国。”

⒉  指中原。

宋 张淏 《云谷杂记·侍郎徐公帖》:“樅阳 张监镇,其先中华人,自其祖寓 武义,邦宪 与之邻居有年矣。”
明 何景明 《彭生行》:“王 严 杨 马 各挺出,异才岂必生中华。”

⒊  古时对华夏族、汉族的称谓。

《北齐书·高昂传》:“于时, 鲜 卑 共轻中华朝士,唯惮服于 昂。”
明 黄溥 《闲中今古录摘抄》:“且如胡 元 只任胡族为正官,中华人官佐二。”

国语辞典

中华[ zhōng huá ]

⒈  中华民国的简称。参见「中华民国」条。

⒉  古代汉族最初多建都于河南省及其附近区域,以其位居四方之中,文化美盛,故称其 地为「中华」。后各朝疆土渐广,凡所辖地,皆称为「中华」。

晋·桓温〈请还都洛阳疏〉:「彊胡陵暴,中华荡复,狼狈失据。」
《北齐书·卷二一·高干传》:「于时,鲜卑共轻中华朝士,唯惮服于昂。」

分字解释


※ "中华"的意思解释、中华是什么意思由新华字典汉语词典查词提供。

造句


1.坚持艰苦创业精神教育,引导青年充分认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,需要伟大的创业精神;正确认识国情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;大力发扬艰苦奋斗、励精图治、知难而进、自强不息的精神;自觉抵制贪图安逸、不求进取的消极思想影响,在开拓进取中再创中华民族新的辉煌。

2.这个战略抉择,立足中国国情,顺应时代潮流,体现了中国对内政策与对外政策的统一、中国人民根本利益与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的统一,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。

3.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明,足以使子孙后代自豪。

4.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,同时又是酷爱自由、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。毛泽东

5.古往今来,有多少中华儿女为保卫祖国的锦绣山河而献出生命。

6.长江,好比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勇士,一路翻山越岭,呼啸着奔向大海;长江,又好比一位慈祥温厚的母亲,点点乳汁,哺育着一代代中华儿女茁壮成长。

7.中华文化瑰丽辉煌,在世界文明中别具一格。

8.香港的回归使中华民族洗雪了百年耻辱,振奋了民族精神。

9.梅花不畏严寒,傲霜斗雪的精神及清雅高洁的形象,是中华民族的向征。梅花与别的花不一样,越是寒冷,越是风凄雪压,花开得越精神,越秀气。她是最有品格、有灵魂、有骨气的呢!

10.中华民族羸弱了一个世纪,但现已发愤图强,大搞精神及物质上的建设。